高端的股票配资平台 黄俊英:情系粤语相声七十载|大家·记忆

栏目分类高端的股票配资平台 黄俊英:情系粤语相声七十载|大家·记忆

你的位置:联华证券-在线炒股配资开户_配资在线炒股开户 > 配资在线炒股开户 >

高端的股票配资平台 黄俊英:情系粤语相声七十载|大家·记忆

发布日期:2024-11-23 22:17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高端的股票配资平台 黄俊英:情系粤语相声七十载|大家·记忆

高端的股票配资平台

黄俊英:情系粤语相声七十载

对于“老广”来说,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的大名,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,他多年的演出生涯,给无数观众带去了欢乐和笑声。他的很多经典节目,已成为几代广东人的共同记忆。而对于广东之外的观众来说,他的表演风格、一颦一笑,包括他独具个性的“粤普”,都是如此的个性鲜明。某种程度来说,黄俊英的名字就是粤语相声的代名词。

今年已经89岁的黄俊英精神矍铄,对后辈亲和而温煦,语言幽默,时而普通话,时而粤语,时而说,时而唱,多年前的演出细节,甚至台词,仍然记忆清晰,表述生动,让采访有趣而温暖。

黄俊英近照。

相声这门发源于京津两地的民间文艺形式,是如何与千里之外的粤语结缘的?黄俊英又是如何走上这条从艺道路的?他对粤语相声,以及粤语文化有着怎样的认知?围绕这些问题,南方+记者与他展开了对话。

名师引路

艺术人生从粤剧开始

南方+:黄老师您好。2023年3月,您举办了自己从艺70周年的专场晚会,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。听说您的艺术生涯,最早是从唱粤剧开始的?

黄俊英:我的父母喜欢看粤剧。那个时候不叫粤剧,叫大戏。我从小就很迷戏曲,那个时候著名粤剧文武生罗品超是我的偶像。我爸爸托人带我去见他,罗品超就当场考我,他听了之后拍手叫好,夸我很灵敏,反应快。从此我就跟着罗品超老师。那时我才十六岁。

上世纪50年代,黄俊英与师傅罗品超在家合影。

我们天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练嗓子,一直练到晚上,各方面都要练。我后来又去了曲艺团,每样技艺都会一些,又要掌板,又要玩音乐,对艺术方面的技能掌握比较全面。没入行前,我肯定是没想到之后会这么辛苦。我师父(罗品超)教我:“你不要吝啬自己的工作,样样都要付出。我们广州话叫做:不要惜身。无论谁叫你去做事情,你都一定要去做,不要觉得别人不是自己的师傅就不以为意。”所以我在剧团里其实是很受宠的,很多人都很喜欢我。

南方+:您当年是怎么转去曲艺团的呢?

黄俊英:我最初在珠江粤剧团,是属于民营性质。1958年机构改革,民营剧团与国营剧团合并,珠江粤剧团被并入广东民间乐团。音乐家黄锦培是我们团的艺术指导,他多才多艺,写了一首叫《万车游行》的曲子,找不到合适的男演员来唱。那会儿他还不认识我,有个文化局的局长就跟他推荐了我。广东民间乐团需要会唱、会音乐的多面手,而我既会掌板,又会拉扬琴,还会弹奏三弦,符合乐团的要求。这就给了我平台与机会。广东民间乐团可以说是我落地生根的地方。

《万车游行》。

后来我唱《万车游行》,竟唱出了名头来。这首曲子非常受欢迎,是用开平的卖鸡调写成的:“万车游行咯实出奇,气势如龙壮大无比。”旋律很流畅,语言又很通俗易懂。《万车游行》的演绎要边演边唱,要通台走,我之前在粤剧团正好学过这些,所以发挥得很好。

南方+:因为这首作品,您开始崭露头角,还曾被周总理接见过。

黄俊英:是的。1958年,国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,《万车游行》作为参赛曲目去北京汇报演出。记得那天在北京长安戏院演出,周总理来观看广东代表团的演出。后来在怀仁堂,周总理接见我们全体代表,他来到草坪上注意到我,就问:“你是广东的吧?”我觉得自己好幸福,竟然有机会见到周总理。

从零起步

用相声展现粤语魅力

南方+: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相声并开始表演的呢?

黄俊英:我们是通过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,才了解到相声为何物。全国曲艺汇演之后,文化部成立两个团,一个团北上,一个团南下,我的《万车游行》就刚刚好被抽中南下,去福建慰问演出。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相声节目,代表团的首长动员各代表团表演更多的相声节目。黄锦培很是大胆,他表态:“广东代表团可以!”其实,我们那时根本就没有相声演出经验。我们用广东味道的普通话演出,没想到效果非常之好。很多人都不知道,我第一次演相声是用普通话的。回到广州后,我就和杨达一起开始演出相声了。

1958年,黄俊英到福建前线慰问演出。

9月27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527.97万元,占总成交额14.45%,游资资金净流入190.29万元,占总成交额5.21%,散户资金净流入337.69万元,占总成交额9.24%。

9月27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291.35万元,占总成交额1.12%,游资资金净流出160.64万元,占总成交额0.62%,散户资金净流出130.71万元,占总成交额0.5%。

南方+:当时你们有自己原创的节目吗?

黄俊英:刚开始,我们都算新人,很多时候是翻译、改编别人的本子,特别是马季老师的《三打白骨精》《舞台风雷》《友谊重》《海燕》《山鹰》等作品,因为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的“包袱”。马季老师对我学习相声的影响很大,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。马季于我而言,亦师亦友。

我、杨达和林运洪,和马季、唐杰忠、赵连甲一起去海南岛采风,马季演《海燕》,我和杨达演《友谊重》,这也是马季老师的作品。马季老师看过我们的表演后,问:“小黄,我们演这个地方的时候都没有‘包袱’,怎么你们这里就加了‘包袱’呢?”我回答道:“我用的是方言,用广州话讲的相声。”“狗仔鸭仔呱呱叫,湿水棉花冇得弹”,这是广东话里特有的俗语。我们把别人的作品翻译成粤语后,会为其注入广东话的特色,加入一些本土观众才会明白的“包袱”。

1989年,黄俊英(右一)与马季、杨达参加湛江体育馆开幕演出。

所以我们移植别人的剧本也不能照搬文字,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考,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二度创作。譬如我后期写的相声《广州话趣》里写道:高栋栋、矮D德、肥腾腾、瘦懵懵、红当当、黑麻麻、黄澄澄、青BB等这些叠词,全都是广州话里的特色语言。

南方+:据您的观察,粤语相声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流行起来的?

黄俊英:以前广东没有相声这个艺术门类,我什么都是从头开始学。虽然地域和语言习惯都不一样,但门道是一样的,结构、“包袱”都是一样的,都包含了“三翻四抖”和“说学逗唱”。我们在马季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,他对我们也是毫无保留。他来到广州都一定会来找我们,一起吃饭、饮茶。

南方+:1983年广州相声艺术学会成立。当时您是出于什么考虑,和杨达老师一起有成立相声艺术团这个念头的?

黄俊英:广州相声艺术学会成立的时候,马季老师和赵炎亲自来广州向我们表示祝贺,还带来了侯宝林的贺信。广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,能够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相声艺术学会,他感到很惊讶。

1988年,在“羊城笑星大会串——庆祝相声学会成立五周年”表演相声《广告》(右:黄俊英)。

(上世纪)八十年代的时候,流行曲在广州盛行,很多唱粤曲的艺人都去改唱流行曲。我萌生了一个想法,就是在歌厅的演唱节目里插入相声节目。我们第一次在东方宾馆翠园宫的表演列表里插入了相声节目,结果反响极佳。因此,我们就萌生了想要成立一个专业的广州相声艺术团的想法。

最开始只有我、杨达、林运宏和崔凌霄四个人,后来何宝文、周志雄、郭逢凯等人加入。成立后,我们就到处去演出,成为一个专业的团队,演出场次增加了,反响也很好。我们甚至有了经纪人,主要在珠三角演出,很多年轻人就喜欢点我们的相声和小品,甚至在某一年的世界杯决赛之夜,我们照样演出,台下依旧座无虚席。

老骥伏枥

为粤语文化事业奋斗终身

南方+:要说好粤语相声,您认为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?

黄俊英:我们的相声,无论是表演也好,创作也罢,题材都要与时俱进,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。

相声是语言的艺术,在珠三角地区,我就要选择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,比如:南番顺,即南海、番禺、顺德;四邑,即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新会,这些大家都能够听懂;还有下四府、化州话、高州话。你如果用潮州话和梅州的客家话来表演,那么别人就很可能听不懂,这就是无效的表演。所以,一定要了解当前的社会和观众现状。

黄俊英从艺70周年晚会,与姜昆表演节目。

我们相声演员演小品,跟话剧是不同的,我们会加入很多相声的“包袱”。举个例子来讲,《七十二家房客》里,三六九跟着局长去到七十二家房客,想让阿香当自己的小老婆。他带着人马准备把阿香抓上车,怎知去到之后找不到人。如果我们的设定是这样的,三六九破门而入:“等我来!我去搜!”里里外外搜过后,无果,急匆匆冲出门,道:“报告局长,找不到人!”那么就没有“包袱”。如果用相声语言去演,我会在搜索无果后,出门大喊:“报告局长!阿香!阿香……找不到。”台下的观众捧腹大笑。相声里“三翻四抖”,讲的就是前面要有“三翻”作为铺垫,“四抖”才能顺势抖出包袱。

黄俊英从艺70周年晚会。

南方+:这么多年来,您一直活跃在舞台上,让人非常敬佩,是什么信念让您始终保持这么好的状态?

黄俊英:如果身体好的话,我想一直演下去。1952年我进入珠江粤剧团时,黄壮谋老师已经是坐头把交椅的大音乐家。没想到七十年后,我竟能和黄壮谋老师一起同台领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。我很感慨,说明政府很重视粤语文化艺术的发展。我离不开粤语相声、小品,粤语相声、小品也离不开我,我会为粤语文化事业奋斗终身。
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刘炜茗

【拍摄】南方+记者 姚志豪

【剪辑】南方+记者 陈文夏 实习生 彭伊凡

【图片】受访者提供高端的股票配资平台